4月6日上午,得物App官方微博發布一則關于近期個別鞋款價格波動的情況說明。得物表示,針對價格波動過大的球鞋已進行下架處理,并對涉嫌惡意影響商品標價波動的賣家采取封禁措施。
得物稱,平臺倡導理性消費,將會加大對賣家異常標價的監測,對賣家標價波動過大的商品,會第一時間做相關處理。
在新疆棉事件之后,大量消費者拋棄阿迪、耐克,轉而支持李寧、安踏等國產品牌。與此同時,鞋販子也盯上了國產品牌,國產球鞋身價暴漲、缺貨的消息多次登上熱搜。
4月4日,有媒體爆出,在“得物”App上,包括李寧在內的多款球鞋價格出現暴漲。發售價1499元的李寧韋德之道4銀白款,只有42碼在售,且標價高達48889元,漲幅超30倍。
“炒鞋”其實并不新鮮。一些品牌的限量版球鞋市場交易價格與發售價相比,漲幅可以達到100%以上,甚至出現過高達900%的漲幅,基本意味著“搶到即賺到”,也因此吸引了很多人加入“炒鞋大軍”。
但是,炒鞋本質上是投機者操縱市場、伺機抬高市場價格并從中獲利的行為。2019年,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就已經發聲揭露炒鞋市場亂象,呼吁“鞋穿不炒”。
此次國產品牌遭遇炒鞋風波,幾天時間價格上漲數十倍,顯然已經不是健康的市場運行現象。新華社點評稱,如果因為“炒鞋”導致球鞋愛好者買不到想要的球鞋,進而讓國產品牌失去消費者的信任,無異于竭澤而漁,自斷國產品牌升級之路。